□本報記者馬岳君
  □本報見習記者王志堂
  近日,記者接到知情人舉報稱,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範圍內鋁礬土私挖濫採普遍,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群眾怨聲載道,但當地對此情況卻視而不見。
  舉報是否屬實?《法制日報》記者趕赴盂縣展開調查。
  非法開采遍地開花
  4月的盂縣,枯草剛剛開始返青,道路兩旁的楊樹也才吐露新芽。
  從盂縣縣城出發,記者沿著314省道驅車十多公里來到位於牛村鎮境內的千峰嶺。在知情人的帶領下,記者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來到千峰嶺的一個制高點。從這裡放眼望去,記者已完全看不到植被,入眼皆是隨意傾倒的廢棄礦渣。
  “這邊已經停工了,那邊還在乾著呢。”知情人指著對面的山頂對記者說。
  順著知情人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對面山頭呈現出另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只見一輛輛工程車將拉來的廢棄礦渣沿著山坡傾倒下去,3輛大型鏟車轟鳴著穿梭於車輛之間。來往車輛捲起的塵土使整個山頭籠罩在一個巨大的黃色蓋子下。
  從千峰嶺出來,經過近5分鐘的車程,記者來到了仙人鄉東莊村。
  穿過村莊,在一條谷地的另一方,記者看到了一座由廢棄礦渣堆積成的小土丘,土丘腳下一座廢棄的廠房上已經長滿雜草,廢棄的礦渣順著山勢已經漫到了谷地。
  隨後,記者又沿著314省道轉207國道來到白土坡村。一路上,記者看到路旁從事鋁礬土礦加工或開采的地點有十餘處之多。
  在白土坡村口,記者看到不遠處的山頂上,一輛鏟車正在平整場地,而山坡上同樣遍佈著廢棄的鋁礬土礦渣。
  “這裡以前也在挖礦,最近剛停。”這名知情人告訴記者。而白土坡村一名村民向記者反映,這裡其實並沒有停工,而是到了晚上才會開工。
  “過去我們這裡都是青山綠水的,你看現在成啥了。”在千峰嶺村,一名村民這樣對記者說。
  “以前這塊兒全是樹,後來挖礦全砍了,山後頭還有不少地。現在倒好,樹也沒了,地也沒了,莊稼也不能種了。這幾天還好,要是一颳風,你都睜不開眼。這樣的環境讓我們怎麼活?”另一名村民說道。
  “開礦的到底是什麼人?是誰讓他們在這裡乾的?”記者問道。
  “都是個人開的礦,沒人管。”一名村民說。
  這一說法很快被另一名村民反駁:“胡說八道,這塊兒前幾年都賣給陽煤集團了,現在是陽煤在管。”
  “你們說得都不對,那年資源整合,鋁礬土礦都讓政府收回去了,後來這塊兒給了兆豐鋁土礦,現在他們管這塊兒。”旁邊的一名村民插話說。
  礦區所有權眾說紛紜,那麼事實究竟如何?記者隨後來到盂縣政府部門進行核實。
  探礦權疑被轉包個人
  “這片礦區已經在2011年劃給陽煤集團了。”在盂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這樣對記者說。
  這名工作人員給記者提供了一份文件——2011年11月29日,山西省非煤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領導組下發的《關於〈陽泉市非煤礦產自願進一步開發整合實施方案〉的核准意見》。
  在這份意見中,記者看到,位於盂縣境內的白土坡鋁土礦等15家礦被整合為兩座大型礦劃給了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被列為山西省政府掛牌督辦重點整合礦區。
  “考慮到盂縣正處於轉型期,當時作為置換條件,縣政府與陽煤集團達成協議,陽煤集團如有合適的地面企業優先在盂縣落地。”這名工作人員說。
  據瞭解,在獲得資源擁有權後,陽煤集團將之劃給了下屬的山西兆豐鋁業有限責任公司,而兆豐鋁業有限責任公司又專門成立了山西兆豐鋁土礦有限責任公司,對礦區實行管理。
  2012年1月18日,陽煤集團獲得了整合後的小岩溝礦區和白土坡礦區的探礦權。
  記者在證號為T14220120102045627和證號為T14220120102045627的《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上看到,盂縣小岩溝鋁土礦和盂縣白土坡礦區鋁土礦詳查的探礦權人為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勘查面積分別為19.76平方公里和28.72平方公里,勘查單位為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和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有效期限均為2012年1月18日至2014年1月18日。
  據瞭解,按照我國法律相關規定,探礦權人在獲得探礦權後可以委托擁有資質的勘查單位對批准勘查項目進行勘查,而地質勘探單位不得將其承擔的地質勘探工程項目轉包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或者相應地質勘查資質的地質勘探單位,不得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從事地質勘探活動。勘查作業完畢,則應及時封、填探礦作業遺留的井、硐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但山西兆豐鋁土礦有限責任公司在只獲得探礦權的情況下卻將資源劃分承包給了多名個人,並且以探礦名義進行了開采。”知情人這樣對記者說,在劃片後,很多個人又將自己區域劃分成更多小片承包給他人。
  就這樣,“探礦”工程忽如一夜春風來,大大小小的工地在盂縣牛村鎮遍地開花,正常的探礦變成了無數人的“探礦”,而以探代採的更是不計其數。至於到底有多少人在進行所謂的“探礦”,牛村鎮一名副鎮長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隨意開采誘發糾紛
  “青山綠水沒有了,耕地沒有了,換來的是每天塵土飛揚。”採訪中,一名村民這樣說道。
  “這不算啥,現在還經常有打架的事兒,要麼是兩個礦主之間,要麼是村民與礦主之間,要麼是礦上工人之間,讓人很害怕。”另一名村民說道。
  “破壞式開采不僅破壞了資源和周邊環境的破壞,而且由於開采手續、徵地賠償等存在問題,存在利用以探代採名義、未經許可私自搬遷村莊,大規模露天機械開采等不法行為,與開采施工涉及的牛村鎮小岩溝村、千峰嶺村、白土坡村等多個村莊村民的糾紛頻發,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由於部分工區地界劃分不清,還經常發生對峙事件。”盂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說。
  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3月20日晚,千峰嶺工區和小岩溝工區工人發生群體互毆,造成5人受傷。
  “當時我正在下鄉,接到報告後就馬上趕了過去,到達現場後看到雙方已經聚集了一百五六十人,都拿著鎬把。我們的民警也趕到了,並將雙方的人員進行分離,防止了更大的傷亡。”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而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類似的衝突不止發生過一次。
  “對打架行為,我們能制止,也能解決,但由於矛盾複雜、事件多發、難於定性,根本問題卻遲遲得不到解決。我們也組織人員進行整治,但對方說他們是陽煤的,不歸我們管。後來,縣裡又找到陽煤集團協商。過了幾天,陽煤派了兩個人過來,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我們也很無奈。”這名工作人員說,目前,盂縣縣委、縣政府已將此事彙報給陽泉市委、市政府,希望市裡出面協調此事。
  “如今我們就像每天坐在炸彈上,天天就怕打起來。打架問題好解決,但打完之後呢?還得打。”盂縣公安局一名民警無奈地說道。
  (原標題:記者調查 資源勘查緣何變成隨意開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v48mvdt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